磁测量(磁测量仪器)

食品包装机 11个月前 (04-02)

本文目录一览:

微磁测量

微磁测量是指用高精度、密测点在特定小区或小带中对磁场进行精细测量,以研究其 微细结构的一种专门性磁测工作,用以配合地质填图,研究表层岩石的细致构造,确定岩 石隐伏矿化的地表标志、浮土磁不均匀性、考古与人文磁源探测等问题。

微磁测量于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在地形较平坦处,选择一块大小为10m× 10m至50m×50m的单元面积上进行1m×1m至3m×3m测网点线距的磁测,一般要求单元 测区内要有100个以上测点。单元区之间可以按一定间距间隔排列。在研究有明显走向的杂 岩时可采用垂直于走向的矩形面积。在研究表层不均匀对高精度磁测结果的影响时,这些单 元区的边长应小于基岩埋深,以便突出近地表地质体的影响。当研究浅盖层下基岩的结构特 征时,要求基岩面无大起伏,且上覆盖层无微磁异常。测区大小和测网密度应视任务而定。

为保证微磁测的高精度应选择最佳观测高度,在测区内保持高度一致。最好在四个高度(0.2m,1m,2m,4m)上进行观测,然后对比结果加以选择。为了保证精度,除使用精度 达0.1nT或更高精度的磁力仪外,还应建立高精度日变站以便作日变改正;或建立控制点,以便于短时间内核对仪器零点。

由于环境保护(对废弃掩埋物探测)与考古等工作的需要,近年有关国家开展了规模 较大的高密度微磁测工作,如采用车拉多探头排列探测系统。在拖车上装有数个铯光泵磁 力仪探头,探头离地高度仅为0.53m,由一磁性很弱的越野车牵引,采用全球定位系统作 实时定位,进行了高密度高精度磁测,得到了测区内磁异常的细结构,定量给出了多个目 标物的位置、埋深、几何尺寸(管志宁,2005)。

磁测工作方法

磁测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资料整理阶段及岩石磁性测定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磁测工作无论地磁、航磁及海磁测量均使用高精度磁测仪器,仪器分辨率达到或小于0.1nT。

6.2.2.1 工作设计

(1)测网布置

选择测区要考虑所研究的目标及围岩的分布范围、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以及要求探测的深度等。因此,测区面积应当超过所研究目标大小的1~2倍以上,并保证观测剖面进入相邻构造位置或进入“正常”磁场。

普查性磁测测网线距不大于最小探测对象的长度,点距应保证至少有3个测点能反映有意义的最小异常。详查或勘探性磁测工作,应有5条测线通过主要磁异常或所要研究的地质体,点距应满足反映异常特征的细节,尽可能密一些。测线应垂直于测区内总的走向或主要探测对象的走向方向。必要时可在同一测区布置不同方向的测线。

(2)磁测精度确定

A.磁测的均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

磁测工作是以均方误差来表示偶然误差的大小,以此反映磁测信号质量。野外磁测中异常的真值是未知数,只能做到等精度的重复观测,所以,衡量磁测质量的均方误差常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式中:N为检查点数;K为重复观测次数;Bij分别为第i个检查点上不同时间K次等精度的观测值;珔Bi为K次重复观测的平均值。

B.磁测精度的确定

磁测工作中采用的磁力仪的类型不同,可达到的磁测精度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高精度的电子式(质子、光泵)磁力仪已普遍推广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磁测精度分为如下四级:

Ⅰ.特高精度:均方误差≤2nT

Ⅱ.高精度:均方误差≤5nT;

Ⅲ.中精度:均方误差6~15nT;

Ⅳ.低精度:均方误差15nT。

采用何种磁测精度,首先要考虑磁测的地质任务,及探测对象的最小有意义的磁异常强度(B低)。由误差理论可知,大于3倍均方误差的异常是可信的。通常确定磁测精度为m(1/5~1/6)B低。在不影响完成磁测约定的主要任务下,可适当提高磁测精度。

C.磁测精度的保证

确定了磁测精度后,为了达到规定的精度,需要对各个环节的独立因素的误差进行分配。有多台仪器在同一工区施工,必须做仪器一致性检查。假定仪器的均方误差为m1,基点及基点网建立的均方误差为m2;野外磁异常观测均方误差为m3;消除干扰的各项改正的均方误差为m4购;整理计算的均方误差为m5,其他因素为m6。根据误差理论,总观测精度的均方误差平方等于各个独立因素均方误差的平方之和。所以,为保证磁测精度实现,必须满足下式,即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各个环节的精度确定后,就可确定各个环节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指标,以确保总精度的实现。

6.2.2.2 野外施工

(1)基点、基点网的建立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控制观测过程中仪器零点位移及其他因素对仪器的影响,并将观测结果换算到统一的水平,在磁测工作中要建立基点。基点分为总基点,主基点及分基点。总基点和主基点主要作用为观测磁场的起算点。当测区面积很大,必须划分几个分工区进行工作时,必须设立一个总基点;若干个分工区的主基点,形成一个基点网;分基点的主要作用为测线观测时控制仪器性能的变化。根据工区面积大小和观测结果的改正方法,来确定是否需要设立分基点和形成分基点网。

对各类基点的选样有严格要求。在组成基点网或分接点网后,必须选用高精度仪器进行联测。联测时要求在日变幅度小和温差较小的早晨或傍晚前,短时间内进行闭合观测。若基点(或分基点)很多,可以分成具有公共边的若干闭合环进行联测;可以选用多台仪器一次往返观测,或用一台仪器多次往返观测。由联测的结果计算均方误差和误差分配,要求联测的均方误差小于均方误差的1/2。

(2)仪器的测试

仪器测试主要有:

1)噪声水平测定(静态试验);

2)观测误差测定(动态试验);

3)仪器一致性测定;

4)仪器系统误差测定。

(3)观测高度的选择

磁测工作在测区内的观测高度应保持恒定。选择观测高度,要考虑消除或尽最大可能减小地表地质体(只要它不是研究的对象)不均匀磁化的影响。

观测高度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①在研究最充分的地段,通过试验予以确定。试验高度为0~6m。②观测间距保持不变(即1~2m)的情况下,在所研究的物体上进行试验。③剖面上不同高度的观测,点距应比一般密集。④测点上不同高度的观测,应在同一位置上,相应改变仪器观测高度,进行不同高度的观测。⑤所有观测值都应进行地磁场日变改正。⑥各测点上,不同高度的观测应保持同一方位,在该方向上能最大地减小方位和定向误差。

(4)日变观测

在高精度磁测时,如不设立分基点网进行混合改正,则必须设立日变观测站,以便消除地磁场的日变化和短周期扰动等影响。日变观测站,必须设在正常场(或平稳场)内温差小、无外界磁干扰和地基稳固的地方。观测时要早于出工的第一台仪器,晚于收工的最后一台仪器。日变观测仪器每20~30s记录一次读数。日变站有效作用范围与磁测精度有关,中低精度测量时,一般在半径50~100km范围内,认为变化场差异微小;高精度磁测时,一般以半径25km设一个站为宜。

(5)测线磁场观测

按照磁测工作设计书规定的野外工作方法技术要求进行磁场测量。针对不同磁测精度,不同观测仪器和不同校正方法,采用不同的野外观测方法。每天的磁测观测都是始于基点而终于基点。使用高精度质子磁力仪观测时,必须用一台同类仪器进行日变观测,以便对野外观测记录作日变校正。野外观测时,切忌操作员和仪器探头携带者携带磁性物品。要注意地质、地形、干扰物的记录,以便分析异常时使用。如发现明显异常,要注意合理加密测线、测点,追索异常,以便准确地确定异常形态。

(6)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的目的是了解野外所获得异常数据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这是野外工作阶段贯彻始终的重要环节。磁测的质量检查评价以平稳场的检查为主。检查观测应贯穿于野外施工的全过程,做到不同时间、同点位、同探头高度。

质量检查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严格检查量、平稳场检查点数要大于总测点数的3%,绝对数不得少于30个点、异常场检查点数为总检查点数的5%~30%。前者采用均方误差评价,后者采用平均相对误差评价,可用异常场检查对比剖面图表示。

6.2.2.3 资料整理

(1)观测结果的整理

磁场观测结果的整理计算与野外选用的仪器及工作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个测点上观测值,是各种因素引起的磁场的叠加,而磁测目的是要提取所研究对象的磁异常(ΔTa),因此其他因素引起的磁场均为校正场。

A.日变改正

日变改正值从日变观测曲线上得到,在观测的日变曲线中求得某时刻相对应的日变值,取反号,即为该时刻的日变改正值。

B.正常梯度改正

当进行大面积高精度磁测工作时,需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模型提供高斯系数,用计算机算出测区内1km×1km节点地磁场T0。而后,以1nT的间距绘制其等值线图。用此图作正常梯度改正,其作法是以通过总基点的等值线为零线,向北每过一条等值线减少1nT,向南每过一条等值线增加1nT,以此类推。

C.高度改正

在一级近似下,沿垂向的磁场梯度为 ,地球半径R=6371000m。当T0=50000nT时,地磁场垂向梯度为-0.024nT/m。高差30m时,地磁场垂向变化可达-0.72nT,约每42m高差改正1nT,比总基点高42m加1nT,反之则减1nT。

当精度要求不高时,可利用全国地磁图,查得工区内的磁场水平梯度(由相邻两等值线的磁场差除以两等值线的南北向距离而得)。

D.基点改正

在设置基点网的大面积磁测工作中,应将各基点起算的磁测结果统一为相对于总基点的异常值,这项工作称为基点改正。如某工区基点磁场比总基点高150nT,则工区内异常值相对减小了150nT,因此工区的基点改正值应是+150nT。

(2)磁异常的计算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式中:Tc为观测点读数;T0为基点磁场值;ΔTR为日变改正值;ΔTT为水平梯度改正值;ΔTG为高度改正值。

(3)磁测图件的绘制

磁测图件有基础图件、数据换算图件和解释图件,这里介绍基础图件。

在磁测工作中,反映测区磁异常特征的基本图件有三种,即磁异常剖面图、磁异常剖面平面图和磁异常平面等值线图。

A.磁异常剖面图

为了反映某一剖面(测线)异常变化的形态,有时需绘制剖面图。绘制方法是以剖面线上的测点位置为横坐标,以磁异常值为纵坐标,按照一定的纵、横比例尺把各测点数据点在图上,最后用直线段逐点连接。纵轴每毫米代表的异常值不能小于磁测精度(磁测均方误差)。剖面纵坐标的比例尺,并尽量取整数。当异常的幅值过大时,为了美观可适当缩小纵比例尺。

B.磁异常剖面平面图

将各测线的剖面异常图依据线距的大小拼绘在一起,得到剖面平面图。绘制剖面平面图时,为了整体美观,纵坐标所代表的异常值应适宜。

C.磁异常平面等值线图

为描述异常的平面变化特征,常绘制异常平面等值线图。这是按设计要求规定的比例尺将测网展布在图纸上,等值线的间距一般为异常精度的2~3倍,并尽量取整数。

等值线绘制的插值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因此绘制等值线可采用满足精度要求时的插值方法。

6.2.2.4磁性测定/磁秤法

按标本相对于磁系不同的放置位置,可分为高斯第—和第二两种位置进行磁性测定。前者适用于强磁性标本测定,一般可测磁化强度大于1500×10-3A/m,后者用于弱磁性标本的测量,可测(400~500)×10-3A/m的磁性。高斯第二位置测定时,因标本放置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方法:磁秤第二位置测定法和磁秤第三位置测定法。

定向标本测定时先将标本置于立方体标本盒内,标本和盒的两中心要一致。R为磁系中心与盒中心的距离。标本上磁北方向为x轴正向,y轴指东为正,标本的水平面与xoy平面平行,标本从上至下为z轴的正向。在盒内将标本固定好后即可测定、最后测出标本的体积V,进行计算。

(1)第二位置测定法

高斯第二位置是将标本中心处于磁系旋转轴的延长线上(即北或南),此时磁系中心处于标本受地磁场垂直分量Z0磁化的某个垂直轴间偶极子的中垂线上。假定未放标本时仪器的读数为n0,分别在x轴、y轴和z轴测定时,正、反向读数分别为n1与n2,n3与n4,n5与n6,则可由式(6.13)计算平均视磁化率κ'(单位为SI)、剩余磁化强度Mr(单位为A/m)及方位角φ。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式中:R为标本中心与磁系中心距离;ε为仪器的格值;V为标本体积;Z0为正常地磁场。

(2)第三位置测定法

磁称第三位置测定法与高斯第二位置测定法原理完全一样,不同的是磁系需旋转一个方位角,使N极指向南。由于地磁场的水平分量H0的作用,使仪器灵敏度提高,故可测一些弱磁性的岩石标本。

磁秤法第二、三位置测定,标本读数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即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磁秤法第一位置测定法,是将标本中心置于磁系中心正下方。

磁力测量

在该区进行1:50000比例尺航空磁测时发现近东西向分布的长条形异常,编号为新C-77-42号异常,△Tmax+=610nT,中部异常长约4km,宽约1km。(见图10-2)对该异常进行地面检查,地表见到基性-超基性岩体。

图10-2 黄山地区航磁异常△T等值线平面图(根据地矿部航空物探大队资料,1977)

1—正磁场(nT);2—负磁场(nT);3—磁场零值线;4—磁异常编号;5—剖面线

根据航磁异常地面检查结果,开展了1:1万比例尺地面磁测。地面磁测结果,航磁异常分解成四个小异常(见图10-3)。异常分布大体以146线为界,东部两个,西部两个。西部异常较大,东部较小。异常比较复杂,总的强度不大,属中等强度,△Z最高2800nT,一般200—800nT。异常曲线变化较大,成剧烈锯齿状变化(见图10-4),北部出现负异常。西部两个异常地表出露为辉石岩、橄榄岩。东部两个异常一个地表出露为辉长岩,另一个较平缓的低弱异常地表为粉砂岩。

图10-3 黄山岩体△Z异常图(据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物探分队资料,1985)

1—正磁场(nT);2一负磁场(nT);3—磁场零值线;4—测线

图10-4 黄山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

1—重力异常等值线(10-5m/s2);2—铜镍矿床

根据磁异常特征和地表出露的岩石分析,认为西部为岩体的主体部分,东部岩体小,主要为辉长岩,最东部的平缓弱异常,推断是隐伏岩体引起。从岩石磁性测定结果,橄榄岩磁性强,辉长岩磁性弱。将地面磁测资料与岩石磁性测定和化探资料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四个小异常都是一个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磁异常的强弱反映岩体中组成的岩石类型不同。

图10-5 黄山岩体重力剩余异常综合平面图

1—岩体编号;2—橄榄岩相;3—辉石岩相;4—辉长闪长岩相;5—中石炭统角斑岩、细质玢岩、含碳变余粉砂岩;6—岩相界线;7—钻孔及编号;8—重力异常等值线(10-5m/s2);9—重力剩余异常编号;10—点号/线号;11—矿体水平投影位置

值得指出的是西部异常中磁异常宽度大于地表出露的岩体,部分异常地表出露为细碧玢岩和石英角斑岩,对于这部分异常产生的原因,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地表出露的细碧玢岩和石英角斑岩具有磁性,它引起的磁异常与岩体的磁异常无法区分,构成利用地面磁测结果划分岩体边界的一种干扰。另一种认为是地表出露的细碧玢岩和石英角斑岩下存在岩体,磁异常是细碧玢岩,石英角斑岩下的岩体引起,同时说明岩体是向南倾斜的。经过重力测量后,由于重力异常与磁力异常位置基本一致,说明磁异常是由细碧玢岩、石英角斑岩下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引起,后经钻探工程验证,在细碧玢岩下见到超基性岩体(见图10-5)。

重、磁测量的技术设计

2.1.1 探测任务

重、磁测量工作任务含地质及其他应用等两个方面,总体上可分为下述六种。

1)区域重、磁勘探。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结晶基底及莫霍界面起伏),深大断裂的可能部位及延伸情况,上地幔的不均匀性及地壳的均衡状态等。研究大地及区域地质构造,划分构造单元,圈定沉积盆地范围,研究沉积岩系各密度界面起伏及内部构造;追索、圈定与围岩有明显磁性或密度差异的隐伏岩体或矿体,进行覆盖区的基岩地质,构造填图。

2)能源重、磁测量。在沉积覆盖区快速、经济地圈出对寻找石油、天然气或煤有远景的盆地,寻找有利于储存油气或煤的各种局部构造。

3)矿产重、磁测量。可通过圈定岩体、确定不同类型岩体边界线间接找矿与直接勘查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确定控矿构造或圈定成矿体,对已知矿体进行追踪等。

4)水文工程重、磁测量。随着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增多及城市高层建筑的大量建造,在工程建设及城市建筑中,重、磁测量日益体现出其潜在的能力。如研究浮土下基岩的起伏及有无隐伏断裂、空洞、地下管线等,以确保施工的效益及安全;勘查地下溶洞、破碎带、地下河道以及滑坡、危岩的监测、地面沉降等。

5)天然地震重、磁测量。采用台站重、磁测量和流动重、磁测量两种形式。台站上的观测结果是临震预报的手段之一,流动观测结果是中长期预报的手段之一。

6)其他方面的重、磁测量。如考古发掘确定古墓,追索古人类活动遗迹等,均可用重磁测量获取信息。

2.1.2 技术设计

根据具体任务,野外施工前应先编写技术设计书,这是具体施工的依据,其主要内容有:工区范围、地理位置、工作比例尺、测网形状、测线方向、测量的具体方法技术及测量精度的确定,根据测量精度要求决定是否建立基点网及确定基点网的精度,野外施工的人员配备、仪器设备、工作进度、施工经费的预算等。

2.1.2.1 比例尺的选择

常用的比例尺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小比例尺,又可分为四种:1∶10万,1∶20万,1∶50万,1∶100万,主要用于区域测量。大比例尺的变化可由1∶5万~1∶500等各种比例尺,常用于局部异常体(如岩体、矿体)等的测定。工程及其他应用的重、磁测量工作比例尺可达1∶100甚至更大。

2.1.2.2 测网的选择

开展面积测量时,测线间距和测点间距决定测网的大小。一般用线距和点距的乘积表示测网的密度。如点距20 m,线距50 m,测网密度为20 m×50 m。

测线方向与测网形状应根据勘查对象的形态来决定,实际工作中对等轴状地质体采用正方形测网。对有一定走向的地质体则采用长方形测网,且测线方向尽量垂直于地质体的走向。确定测线线距的原则是保证有2~3条测线同时穿过所勘测的地质体。测点的距离是根据可信异常宽度大小来决定。所谓可信异常宽度是指测线上异常曲线上的幅值大于异常均方差2倍的两个测点间的水平距离,以保证不漏掉有意义的异常。

2.1.2.3 重、磁测量精度的确定

测量的精度常用均方误差来衡量。测量精度不仅是技术设计中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对测定结果质量检查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它根据探测对象的最小有意义的异常强度(Amax低)确定,要求测量均方差小于(~)A max低。

由误差理论,若对某未知量进行n次观测,其观测值与真值之差用Δi表示,均方误差用m表示时,有:

勘查技术工程学

实际工作中,未知量的真值往往用n次观测平均值代替,故有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Δi为第i次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

当对k个量进行观测而每个量观测n次等精度观测时,均方误差为: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Δij表示第j个量的第i次观测值与n次观测的平均值之差。

当对k个量进行两次观测时,有

勘查技术工程学

式中:Δi为两次观测的差值。

目前,一般磁测精度分级为:均方差≤5 nT为高精度,(±6~±15)nT为中精度,大于±15 nT时为低精度。重力仪的观测精度可达±0.1 g.u.,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级标准。

高精度磁测方法

高精度磁测主要有航空磁测(飞机的和直升机的)和地面磁测(车载的和步行的)。

高精度航空磁测主要应用领域是地质填图,对金属矿产、石油远景构造(或专门的)进行普查,在条件有利时,普查油藏、含煤和含水构造及杂岩,以及水下残留沉船,工业垃圾填埋坑等。

高精度地面磁测在平原条件下,主要用车载测量,在山区切割地区,则用步行测量。目前这两种类型的测量,可以用质子和光泵磁力仪。主要用于详细地质填图和金属矿产以及大多数非金属矿的详细普查和勘探,直接寻找石油、研究矿井下煤田的构造条件,以及固定小幅度断裂和裂隙、普查裂隙水、研究并预测滑坡过程以及旧垃圾填埋场等环境问题的调查。

根据寻找对象的大小,详细工作的比例尺可以不同(1∶5000~1∶10000)。过细地工作,可以在异常范围内应用微磁测量方法。

4.5.1.1 建立基点网和标准剖面

在高精度磁测中,基点网用来控制与仪器零点漂移有关的误差,以及建立整个剖面体系之间的平差。与中、低精度磁测不同的是,高精度磁测的基点网不能用于计算两个基点上观测时间之间的地磁场变化。这是因为,除了计算磁场日变之外还要进行短周期变化改正。在建立基点网时,要按闭合多边形进行一次闭合环观测,并作日变记录和方位改正。基点网与分布在磁场梯度最小(3 nT/m以下)地段的主测点相重合。每个点上用一台仪器观测三次。观测时,磁敏变换器应严格固定。基点网联测时,应选用技术参数最佳的仪器进行观测。

最有效的野外观测方法是在相对稀疏的基点网情况下,对地磁场变化和仪器零点漂移,采用严格的校正。这种观测方法规定用磁变站作连续观测,并设置稀疏的基点联测线网。基点网的建立采用闭合多边形,其中包括基线和剖面的始末点以及测区边界。

4.5.1.2 选择测区和测网

选择测区要考虑所研究的目标及围岩的分布范围、地质和地球物理特点以及要求探测的深度等。因此,测区面积应当超过所研究目标体范围的1~2倍以上,并保证观测剖面进入相邻构造位置或进入“正常”磁场。在进行1∶50000~1∶25000比例尺磁测时,测区范围最好按国家采用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分幅来确定,以便于对不同年度的测区进行连接,及编制综合磁场图。对某些特定地段选作微磁测量。一般情况下,微磁测量在测区内的几个分散小区进行。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该小区的面积。在研究埋深为10~15 m的地表不均匀性时,小测区的边长应小于基岩的埋深,以便减弱基岩的不均匀性的影响,突出近地表地质体对磁场结构的影响。

高精度磁测观测网的排列方式,要考虑磁异常范围和强度,以及反映局部地质构造单元的磁场微弱变化。其强度可能是2~30 nT,宽度为1~100 m。在选择测网时,要考虑预计的信噪比。

当研究覆盖疏松层的基岩时,小区长度应超过其埋深,相应地测网应稀一些。例如,覆土厚为10~15 m,则微磁小区为20 m×20 m或30 m×30 m,而测网为2 m×2 m或3 m×3 m等。在小区或小带内,微磁测可按正方形、矩形或三角形测网,用循环法进行。正方形测网用于微磁测小区,矩形测网用于微磁测小带,三角形测网必须用于测区内测点分布较均匀的情况下。

4.5.1.3 选择不同高度观测

高精度磁测的特点是对选择最佳观测高度有很严格的要求,而且测区内的观测高度应保持恒定。选择观测高度,要考虑消除或尽最大可能减小地表地质体(只要它不是研究的对象)不均匀磁化的影响。为区别地表影响和基岩影响,选择最佳观测高度进行测量。如在10 m×10 m和20 m×20 m大小的微磁测小区内,在3~4个(0.2 m、1 m、2 m、4 m)高度上进行观测。

不同高度磁测的前提是不同埋深、不同大小、不同延深、不同物质成分和磁化强度的目标地质体,其异常效应的衰减特征不同。在局部地形上、土壤层和风化壳不均匀以及恒定性工业干扰下,可以观测到磁场随高度的衰减。

不同高度磁测应满足下列要求:①确定观测高度应在研究最充分的地段,通过试验予以选择。试验高度为0至5 m或6 m。②在所研究的物体上,观测间距应保持不变,即1~2 m。大的间距可用来突出较深的物体。③衰减系数仅对穿过异常中心的剖面进行计算。此外,还应尽量使比较的对象处于大致相接近的地质和地貌条件下。④剖面上不同高度观测的步长,应比一般密集,并根据磁场结构随高度变化的详细研究予以选定。⑤要控制测点位置上方不同高度处磁敏变换器的位置。⑥测点上不同高度的观测,最好在同一个仪器位置上,然后相应改变其观测高度,以尽量保持在相接近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的观测。⑦所有观测值都应进行地磁场日变改正。日变观测与测区中的野外测量保持同步(地磁观测站的磁敏变换器可保持恒定高度)。⑧各测点上,不同高度的观测应保持同一方位,并应使磁敏变换器的方向与磁场向量形成这样的夹角,即最大地减小方位和定向误差。⑨不同高度观测的剖面或地段,应选在天然干扰(地表不均匀性、地形起伏)和工业干扰影响最小的地带。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