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市场认识价值相当与当前股票价格,相当于投资者拿钱对该股票价格进行投票
长期价格趋势,取决于该公司的实际价值和理性预期回报,所以叫称重机
市场认识价值=当前实际价值*理性预期回报+当前实际价值*非理性预期回报*波动边界系数*RANDOM(正100到负100的随机数)
波动边界系数为经验数据,反应该市场投机性的强度
当前实际价值,反应的就是一个公司的当前静态价值
理性预期回报,代表投资人对公司(或公司所处行业与经济体的)成长预期的理性推断,根据历史数据+行业业态经验推导出来的
非理性预期回报,代表投资人对股票回报预期的一种主观愿望
当前实际价值*理性预期回报,为当前投资市场对公司价值的理性判断
比如中国股市:
当前实际价值不说什么了,理性预期回报中值应为:年回报率不小于GDP成长率+CPI增长率(或等于),加上行业相关成长对比系数(比如房地产增速就超过GDP很多),另增加或减少该数值
波动边界系数,中国很高,至少2007年时,这个值超过300%
因此中国容易出现个股超涨与超跌现象
由于理性与非理性预期回报都较高,尤其是非理性预期回报率极高,因此股价评估价值体系比国外也偏高,所以价值回归之路走的非常艰难,出现所谓短牛长熊现象
我认为有两层含义:
1。就像大多数网友说的,短期市场受情绪影响,而大家的情绪又受消息面的刺激;而长期市场则实际由公司的内在价值所决定,正如假消息可以传一时,真的或实际存在的东西永远是有价值的一样。
2。我的理解是,个人炒股,如果不学习不领悟,短期靠运气,就像投票机似的,可能会中奖;但是长期来看,就是真看自己的领悟力和学习能力了。
股票市场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是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的。
格雷厄姆说:"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市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
市场的短期表现,实际上是报价的结果,就好像在一群人的投票下,产生了“涨”“跌”的结果。有“利多”或“利空”的消息,市场应声而上,或应声而下。都体现了这种“投票”结果。对于短期交易的人来说,重点不在于研究价值的多少,重点在于研究人们的情绪会导致怎样的投票结果,利用这来获利。
市场长期来看,则是一台称重机。股票价格在长期上看,还是会遵从价值的原则,价值就是股票的质量,或者称重量。股价短期可以过分高和低,但从长远看,不会远远离开其价值太远,它有多少价值,就有多少重量,就趋向于有多少的市场价格。
上半年最后一天,上证指数收2984点,但仅过了9天,上证指数就攀爬了将近500点,来到最高3456的位置,涨了15.8%。
这里面,“牛市启动机”证券板块在7月2、3、6日从778点狂飙到988点,三个交易日涨幅高达26%。
市场如此疯狂的涨幅,自然引发一阵阵“牛来了”的呼喊声。那些在2600点哭着喊着这辈子再也不炒股的人,又挥舞着钞票冲了进来,准备在牛市里大捞一票。
此外,那些此生一股都没买过的小白,也不想错过这场赚快钱的盛宴。投一万块,什么都不用干,十天就可以赚一两千。这样躺着赚钱的机会,怎么能错过?
成交量说明了一切,上周五个交易日,A股的成交量连续5日突破了1.5万亿,周五当日成交金额达到1.62万亿,这种单日成交量,已经接近15年牛市的时的水平了。
所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再按照自媒体嘲弄韭菜的狂欢惯例,你必然会觉得,我写这文章是来劝退的?
毕竟股市七亏二平一赚,大部分想冲进来赚快钱的人,最后只会沦为韭菜,所以,靠炒股实现财务自由只是一个骗局,努力挣钱才是王道?
妖魔化股市,其实跟神话股市一样可恶,一样走向了极端,只不过符合大众痛恨股市的政治正确而已。
当过韭菜的需要发泄,没当过韭菜又不敢入市的需要优越感,剩下的那10%赚钱的人,在这些自媒体文章面前完全没话语权,自然只能听任股市被疯狂妖魔化了。
但事实上,股市是真的可以稳定赚钱的。在我看来,无论你想不想财务自由,都必须将证券投资当作一种基本的理财技能,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杰里米·西格尔教授在他的名著《股市长线法宝》里有统计过,自1802年-2012年的210年时间里,一个充分分散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年平均真实收益率为6.6%,相比之下,债券(3.6%)、短期国债(2.7%)、黄金(0.7%)、美元(-1.4%),均远不如股票。
也就是说,在1802年买入1美元的股票,在2012年就会变为704997元。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可是美股啊,道琼斯指数从1906年的100点,涨到现在26000点,114年翻了260倍,而a股的上证指数十年了还一直徘徊在3000点,咱们的股市,能跟人家的股市比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但是,上证指数本身就是失真的,里面包含了st股及b股,价值有限,拖了后腿。相比之下,沪深300指数 历史 年涨幅8%,中证500则为9.2%,15年翻了6.7倍,看起来,是不是正常多了?
股市本身是经济的晴雨表,因此从长期来讲,注定是稳步上涨的。 巴菲特说,股票实际上就是企业发行的,年收益率达到12%的债券。
约翰·伯格也在他的《共同基金常识》里提到,股市的回报率≈初始股息率+盈利增长率+市盈率变化率。这就是股市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逻辑。
所以,普通人要不要炒股?绝对要。不炒股,你就失去了躺着让财富增值保值的绝佳机会。
按照72法则,年收益率达到12%,每6年就可以实现资产翻倍,即6年2倍,12年4倍,18年8倍,24年16倍,30年32倍……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28岁的时候投入10万元,年收益率12%,58岁的时候,这笔钱就会变成320万。而如果是存放定期的话,则大概是30年才能翻倍,即30年后,10万不过是变成20万。
这时候,你可能又要问,既然股市的钱这么好赚,为什么还会七亏二平一赚,身边个个炒股炒到血本无归。
巴菲特一早就看透了真相:因为没有人想要慢慢变富。
6月初,股市还未大涨,我今年的收益率大概是8个点。15年借信用贷炒股血本无归的同学听了之后,不屑地说:“8个点?这么少?我一天就要涨停10个点。”
30年实现32倍?我一个月就要。
所以,如果你长期投资股市,就会发现身边有这样的规律:熊市的时候,股市无人问津,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圈钱割韭菜的 游戏 。牛市一来了,那些连户怎么开都不知道的人便纷纷冲了进来。
几年后,你问他们15年是多少点入市的,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是四千多点,而不是两千多点。
并且,这里面还有不少人是去借信用贷、搞融资融券,最后血本无归,欠下一身债。
毕竟,他们并不想分享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盈利收益率增长的红利,只是把股市当作赌场,希望短期内从中大捞一笔,一夜暴富。
问题是,股市长期的收益率有规律可循,短期却是无规律地剧烈波动的。
中证500年回报率约9.2%,但是,该指数从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一年时间几乎翻了三倍,此后又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腰斩。
股票的短期波动,受资金、消息、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人能够收集到市场所有的信息,又精准评估这些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并且,这些信息会严重影响市场情绪,导致股价剧烈波动。而情绪这种东西,更是无法精准量化的。牛顿炒股失败后就感叹:“我可以计算天体规律,却算不出人性的疯狂。”
在这行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大师也都会告诉你,价格在短期内都是无法预测的,他们在长期的投资生涯里,都遭遇过滑铁卢。巴菲特在3月份抄底达美航空,亏损近50%。
事实上,如果股价的短期波动真的可以精准预测,绝对会有人在底部将全部身家押进去,然后精准逃底,实现一夜暴富。
但是,国外的投资大师的年华收益率,很多都在20%-30%期间,巴菲特投资生涯50多年,年回报率超过50%的屈指可数。
他们都知道,股价短期剧烈波动,长期却一定会发生价值回归。
对此,有一个很精妙的比喻。
股市就像牵着绳子遛狗,狗有时跑到前面,有时又在后面,但终会回到人的身边。短期就是狗,长期就是人。
我们还可以用抛硬币来想象这个问题。抛一万次,正反面的概率绝对接近于1:1,但如果只抛10次,完全有可能全部都是正面,或者全部反面。
选择正确的标的,长期持有,就相当于抛硬币一万次;企图在牛市来临时大捞一笔,就像希望只抛一次硬币,却赌中正面一般。
如果你把股市当作赌场,股市也会回报你以赌场的获胜概率。
我周围有一些人买六合彩、四四彩一夜暴富到买房买车的,但是,最后他们不仅把赌赢的钱全亏了,还欠下了跟原先赌赢的钱那么多的赌债。
道理很简单。人是无法赚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钱的,如果赚到了,那就是运气,而你的运气不会一直好,靠运气赚的钱,最后也会全部亏回去。
你大概也见过,15年四千多点进去,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但从5100点断崖式下跌后,这些人就欠下了巨额的债款。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然会有追涨杀跌的赌徒行为。
为什么15年有很多人4000多点入市?不就是追涨杀跌吗?
问题是,4000多点不是2000多点涨起来的吗?为什么2000多点的时候,你不去收集便宜筹码,反而要到涨快完时才去跟风呢?
因为2000多点的时候,他们担心市场会继续往下跌,所以割肉离场。
就像3月份疫情大爆发,上证指数从3070一路跌到2600点的时候,办公室很多同事都在说,要等2500点,甚至2000点再入场。还有一位网友在评论区里评论,这次下跌可以媲美15年的股灾。
涨的时候贪婪,跌的时候恐惧,所以才总是追涨杀跌。
但是,你总是在苹果一斤十块的时候买入,一斤五块的时候卖出,不亏钱才怪呢。
事实上,股市并不是只有牛市才可以赚钱。中证医疗在今年1-6月份涨幅已经达到55%,消费、白酒同样表现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格雷厄姆说,股票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既然如此,那些真正“重”的公司,哪怕是在震荡市甚至熊市,都会逆势上涨。
所以,你可以炒股,也必须炒股,但炒股之前,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系统的学习,然后像学游泳一样,在下水体验的过程中增长技术。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只在牛市才入局的市场里,只要拥有常识,就已经战胜了大多数人。
彼得林奇说过,不做投资的研究,和玩扑克牌不看牌面一样盲目。不少投资者选购股票的认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费购物,如果把购物时货比三家的认真用于选股,会节省更多的钱。
牛市才冲进去的人,有几个认真看了牌面,又有几个像日常购物一样认真地选股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