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液晶屏(24寸显示屏)

食品包装机 4小时前

本文目录一览:

液晶显示器的构造原理是?

4-25. 液晶屏的构造原理是怎样的?

答:液晶是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兹发现的,但是想把它应用到显示器上,则是1968年的事了,当时器件很不稳定,离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真正开始商品化生产的最早应用,则是1973年日本夏普公司生产的EL-8025计算器的屏幕。

液晶,是一种同时具备液体的能流动和晶体的规则排列特性的有机物,分子呈棒状长条形,把5微米的液晶封闭地夹在两层1mm的薄玻璃片之间,两玻璃片上外侧镀上一层既导电又透明的氧化铟锡电极,当电极通电时(必须通方波交流电,若通直流电,屏不久就报废了),使两电极之间的液晶分子转身,变成不透明状态,若不通电,液晶就恢复原来的透明状态。这就是计算器黑白液晶屏的简单的工作原理。

液晶屏自己不会发光,只能透光或不透光,若用它做计算器的数字显示,为了省电,直接用自然光反射就可以了。但若用作电脑显示器或电视液晶屏,那就必须增加背光源。早期的背光源用节能灯管,自2008年开始,都使用更低能耗、寿命更长的白色发光二极管(LED)了,不但省电,还不怕频繁开闭。

液晶真实的工作状况是:因为在不通电时,液晶分子呈立体旋转排列,会把经过的光线旋转90度透出,人们为了做到不通电液晶就透明,通电就不透明,通常玻璃前后要加两个相互垂直的偏光片(一个偏45°,一个偏135°),当背光通过后边的垂直偏光片后,变成垂直偏振光,经过液晶的扭转90度,变成水平偏振光,正好从前边的水平偏光片透出;当液晶两边的电极通电后,液晶分子则排列整齐,不再把光线旋转90度,这样当垂直偏振光到达水平偏光片时,光线就被阻挡过不去了。产生了不通电屏幕就亮,通电就黑的理想效果。

彩色液晶屏的原理就复杂多了。首先,得让小光点发的光分成红、绿、蓝三种颜色,但是不管是灯管发光或者LED白色发光二极管发的光,都是仅有一个白色,这就要在在两层玻璃之间加上红、绿、蓝三种颜色滤色片,并让滤色片上的颜色小点与小光阀点(像素)一一对应,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像彩色显像管一样随心所欲地控制颜色了。

彩色液晶屏真实的结构是:两层薄玻璃片之间夹有液晶,后面玻璃片上制有许多(分辨率为1920×1080的有622万个,3840×2160的2488万个)透明电极,外(后)边贴有偏光薄膜,前面玻璃片内侧上制有公用电极,贴有滤色片,外(前)面贴有与后边玻璃贴的偏光薄膜角度垂直的偏光薄膜。

彩色液晶屏与彩色等离子屏和彩色显像管比较,其优点很多,主要是:节能,耗电很省,是等离子屏的二分之一,显像管的五分之一。寿命长:30年;屏幕大、体积小,是等离子屏的四分之一厚,显像管的几乎百分之一厚。无辐射,对观看者的身体无损害。与显像管相比,还有图像不失真不变形的好处。 在2006年之前,彩色液晶屏有两大致命缺点使其无法全面超越等离子屏和显像管:一是观看角度小,只有30°~40°,在此角度之外观看颜色失真甚至反转。二是响应慢,在150ms~200ms之间,在观看体育运动节目和打游戏时拖尾严重,使观看者很难受。但2006年发明了TFT屏,将两个缺点全部克服,观看角度可达178°,也就是只要在屏幕前,任何角度的观看效果都一样。响应时间提升至4ms,运动再快也不会拖尾了(人眼的极限是62ms,即十六分之一秒)。

TFT屏也叫真彩屏,是在每个像素角上增加了一个薄膜晶体管(实际是绝缘栅场效应管)来驱动液晶,这一招真厉害,一下子就把彩色显像管和彩色等离子屏全部赶出了历史舞台,几乎成为彩色液晶屏的一统天下了。虽然有OLED屏想与之抗衡,无奈OLED屏老化快、寿命短,还是比不了液晶屏。

LCD黑白液晶屏的标准响应时间为多少?

所谓的黑白响应时间就是液晶显示屏各个像素点对于输入信号的反应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为亮或由亮转为暗所需要的一个时间(其原理就是在液晶分子之内施加上电压,使液晶分子发生扭转、恢复)。我们经常说的25ms、16ms其实就是指的这个响应时间,若它的响应时间越短,则使用者在看动态的画面时就越不会有尾影拖曳的那种感觉。一般将黑白的响应时间分成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以及下降时间(Fall time),而表示时则是以两者之和为准的。

CRT的显示屏之中,只要电子束击打到荧光粉时就能够立刻的发光,而辉光所残留的时间极其的短,因此比较传统的CRT液晶屏响应时间仅仅为1到3ms。所以--其响应时间在CRT液晶屏之中是不会被人们所提及的。而由于液晶显示屏是利用的液晶分子扭转控制光的通断,而液晶分子的扭转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LCD液晶屏的响应时间要明显的长于CRT液晶屏。

从较于早期的25ms到大家所熟知的16ms再到最近所出现的12ms甚至于8ms,响应时间都在被不断的缩短,液晶显示屏不适合于娱乐的陈旧观念正在受到比较巨大的挑战。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换算:30毫秒=1/0.030=每秒钟显示出33帧画面;25毫秒=1/0.025=每秒钟显示出40帧画面;16毫秒=1/0.016=每秒钟显示出63帧画面;12毫秒=1/0.012=每秒钟显示出83帧画面。这样可以看出来12ms的诞生意味着液晶制造行业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资料参考:

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液晶显示屏都会有一个扫描频率的限制性,特别是针对于场频(又称为刷新率),很多都会限制在75Hz以下的,而就一般的概念而言,75Hz就意味着一秒刷新75帧的画面,这样看上去就肯定达不到12ms所对应的每秒83帧的画面了。

实际上,我们在上面所说的12ms响应时间就是针对的全黑和全白画面之间切换时所需要的时间,这一种全白、全黑画面的切换所需要的驱动电压相对于是比较高的,所以切换的速度会比较快,能够达到12ms;而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大多数都还是那种灰阶画面的一个切换(其实质就是液晶不完全的扭转,不完全的透光),所需的驱动电压也比较低,故切换的速度相对于比较慢。因此从2005年开始,很多的厂商就已经开始强调灰阶响应时间的一个重要性了,不过灰阶响应时间是可以通过其他特殊方法来提高的,因此与黑白响应时间之间并没有比较明确的对应关系,就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描述响应时间的一个参数。

根据数据表明:响应时间在30毫秒=1/0.030=每秒钟液晶屏能够显示出33帧画面,这是已经能够满足于DVD播放的需要了;响应时间在25毫秒=1/0.025= 每秒钟液晶屏能够显示40帧画面,这可以完全的满足DVD播放以及大部分的游戏需要;而玩那种比较激烈的动作游戏、极速追逐赛等等游戏时,想要达到毫无拖影的效果,那么所需要的画面显示速度就要在每秒60帧以上了,即:需要的响应时间=1/每秒钟液晶屏能够显示出60帧 画面=16.6毫秒。

黑白液晶屏显示不全,怎么维修?

这个万通的电位滴定仪吧,这个还挺贵的,看情况你是摔过了,这种单色的液晶屏的本身价格不太高的,建议拆下来,然后看型号购买新的换上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