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包装机知识 49分钟前

本文目录一览:

《汉广》诗经注音是什么?

先秦佚名《汉广》,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音:

nán yǒu qiáo mù,bú kě xiū sī。hàn yǒu yóu nǚ,bú kě qiú sī。hàn zhī guǎng yǐ,bú kě yǒng sī。jiāng zhī yǒng yǐ,bú kě fāng sī 。

qiào qiào cuò xīn,yán yì qí chǔ。zhī zǐ yú guī,yán mò qí mǎ。hàn zhī guǎng yǐ,bú kě yǒng sī。jiāng zhī yǒng yǐ,bú kě fāng sī。

qiào qiào cuò xīn,yán yì qí lóu。zhī zǐ yú guī,yán mò qí jū。hàn zhī guǎng yǐ,bú kě yǒng sī。jiāng zhī yǒng yǐ,bú kě fāng sī。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诗词赏析:

《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时代的民歌。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

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

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构成一组气势如潮的博喻;瞻望难及的无限怅惘之情,也表现得更为强烈。当年苦恋追求,今日瞻望难及。但心不甘、情难拔,于是由现实境界转入幻想境界。

《诗经·汉广》的赏析是什么?

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题解:诗人追求汉水游女,终于失望的恋歌。

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不足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月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鲁齐韩三家诗解“游女”为汉水女神,后颇有从者,这给本诗抹上了一层人神恋爱的色彩。不过一部《诗经》,总体落实在现实人生,“十五国风”,皆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间歌谣,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将此诗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

汉广原文及翻译

汉广。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创作背景:

《周南·汉广》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人物形象生动,诗意逻辑严密。

赏析:

《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时代的民歌。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

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怎么解释诗经里面的《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这是流行于汉水流域的一首民间情歌,描写一个男子爱慕一个女子而得不到的苦闷心情。方玉润曾在《诗经原始》里写道:“首章先言乔木起兴,为采樵的;次即言刈楚,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乃采薪余事”,将《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不免有些迂阔。但诗中确有对采樵过程的暗示,既有文本依据,也符合劳动经验,因此一般说来,都将抒情主人公解读为一位青年樵夫。

全诗共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全部采用比兴手法。

第一章一连用了四个比喻,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旧说将“游女”解释为汉水的女神,进而把这首诗说成是歌咏汉水女神的诗,像《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歌咏湘水女神一样。但是,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似乎将汉水女神看成一种比喻更合理。闻一多先生说它:“借女神之不可求以喻彼人之不可得,已开《洛神赋》之先声。”说得很有道理。

第二、三两章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可是,幻境终有破灭之时。他闭上眼睛将一腔私心恋慕化作美好的幻想,睁开眼却只见汉水茫茫。从美好的幻想中落回到现实中,他只有悲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诗每章的后四句都是一字不易地重复,一唱三叹,循章进意。第一章表达主人公对爱慕的女子渴望以求的心情,后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将求之不得的无限怅惘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

《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礼法所缚,还是人神相隔?

《汉广》,《诗经·国风·周南》里排在第九篇的诗歌。在历来注家的解读中,对该诗的诗歌主题争议较大,大致形成 “神女遗佩说”、“文王德化说”、“樵夫歌唱说” 三种主流观点。

非主流观点更是若干,如关乎“成妇之礼”、“留马、返马之礼”的婚俗说;关于楚人先祖季连、穴熊“逆水求女”的抢夺婚俗说;立足“游”字贬义的告诫周族子弟说等。

虽然各家说法差异较大,各执一词,但不难看出他们的共通点,即都认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诗歌核心。只不过对于为什么“不可求”的解释不一样罢了。对此,他们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游女”的身份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上。

首先看“神女遗佩说”。它的典型代表是《鲁》、《齐》、《韩》三家诗。这三家解说《诗经》的学派,同属今文经学。他们对《汉广》的注解属于一种富于意趣的附丽,他们将诗篇本意和汉水女神结合起来的做法,比较传奇。

根据清代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所言,三家诗所叙述的“神女遗佩”故事大同小异,基本剧情如下: 汉水女神为二女。一日出游于汉江之湄,路遇郑交甫。交甫心悦之,借橘柚之事求其佩,受而怀之。去十步,佩遗。顾二女,不见。

这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很熟?仿佛在哪儿听到过。没错,这种浓郁的熟悉感来源于文学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广泛运用。这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明确的篇章,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还有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所绘的巫山神女之事;以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等。

三家诗以汉江女神故事注解《汉广》,可能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 ,借女神之不可求得来证“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说服力强。毕竟,若将游女定为汉水之神,那么凭借着神灵的虚幻莫测之能,不可求思的说法便极其可靠。这也和诗篇的大部分内容侧重说“不可为”相契合。

第二 ,借女神之不可求得来比喻心上人之不可求思。换句话说,这是一首男子单恋诗,诗中的游女是现实中人,因种种原因所限不可求思,如汉水女神一般,遥不可及。

第三 ,汉江流域为楚地,楚地信巫奉鬼、重视神明,将游女注解为汉水女神,更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这应该是直接受《楚辞》等文学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影响。

当然,“神女遗佩”这种注解过于虚无缥缈,主打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经》不应当有此浪漫主义的乱入。所以,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多少后学者的拥戴,信奉者寥寥。但这至少说明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子颇广,具备很好的发散思维。

按孔子所说,《诗》本来就是“可以兴”的东西,汉朝的董仲舒也说“诗无达诂” ,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那么,发散式解《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接下来看“文王德化说”。实际上,这是古文经学一脉对《汉广》诗的主流解读,发源于《毛诗序》,以后诸家多有拓展,如《郑笺》、《诗集传》等。

其中,《毛诗序》认为:《汉广》诗是文王之道对南国施加有利影响的表现。其解诗的逻辑是: 正因为有周文王广及天下的德化教育,才有汉江流域男女知礼节、守礼义之举,才有男子对心仪游女的“无思犯礼,求而不得”。

《郑笺》的说法是: 在商纣王时期,淫逸之风遍及天下,维江汉流域最早接受文王之化。 朱熹《诗集传》则结合前两家,指出: 文王之化先行于江汉之间,移风易俗,故游女端庄静一,不复前日之可求,《汉广》对此再三咏叹之。

由此看来,“文王德化说”的核心要素是“礼” ,具体囊括了周王朝时期所施行的一系列礼仪制度和礼乐精神。正是受这些周礼的影响,汉江流域的游女们一改之前自由奔放的民风,修得端庄淑静,从而使该地的男子在面对心爱的游女时,因不能冒犯礼教,故求女不得。实际上,这是《汉广》诗的道德主题。

联系《毛诗序》对《诗经》其他篇目的解读,可以看出:国风的《周南》、《召南》自成一个教化体系。如《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说《葛覃》:“后妃之本”;说《卷耳》:“后妃之志”;说《樛木》:“后妃逮下”;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说《桃夭》:“后妃之所致”;说《兔罝》:“后妃之化”;说《芣苢》:“后妃之美”;至《汉广》,则由后妃之德转为“文王之道”……

如此这般,煞有介事,简直像是道德家精心编撰的教化讲义体系,且后来者多宗之。 所以,古文经学家解读《诗经》,免不了要穿凿附会。只有这样,才能使预先设定好的教化框架不乱,最终成为面向广泛大众的教化普及工具。

实际上,就汉朝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以“人伦教化”为中心的体系,是应着东汉时期“名教”兴起的产物。

时光流转,到了清代,不同的解《诗》思路生根发芽。最为人瞩目的是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它从整体上一反旧规陈矩,沿着文学角度注解《诗经》,可说是离“经”叛“道”。但是,这恰恰就是今世之人赞赏最多之处。

方玉润认为,《汉广》是一首“樵唱”诗,诗中的“刈楚”、“刈蒌”、“错薪”即是证据。而且,南方多高山,樵夫进山打柴,多有唱山歌的风俗。此外,《汉广》诗的具体词句,俨然也是采樵活动的摹写。所以,这首诗大抵是樵夫歌唱对游女的爱慕,以及求而不得。

这种说法,突破了传统经学“谲谏主题”和“道德主题”的束缚,不再强调诗歌的“美政刺政”、“教化民众”之功,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较大。 但不得不说,方氏沿袭诗歌文本解读《诗经》的方法,基本抛弃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有些片面了。

那为何这种解读反而更受欢迎呢?这就涉及到文学理论层面的知识了。常言说,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本身就是读者对该作品的再创造过程。由于不同读者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不同,对同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不同。上升到群体层面,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也是不一样的,那他们理解《诗经》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

换句话说,解读《诗经》角度的差异在于解读者本身思想的差异。 这种差异,跨越时空存在。但在同一历史时期,总有一类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一定时期内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从纵向看,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差异便异常显著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更受欢迎。因为,这是更接近于我们的时代,思想的差距远没有自汉朝到今天那么大。所以,我们不容易接受汉儒以来的经学解读,甚至屡屡尝试推翻它。但方氏基于文学视角的解读,我们则偏爱一些,哪怕它有着明显的缺陷。

近些年,研究《汉广》诗的论文文献不少,尤其是对诗歌主题的研讨。其中,大多数都是对前述三种主流观点的延伸,落脚点主要还是游女的身份及“不可求思”的原因。

总结说来,比较常见的游女身份有: 出游的女子、贞洁的女子、汉水女神 。具体到出游的女子,还有婚否的讨论、家庭背景的讨论等。各种猜测论证的目的,都是找出此游女“不可求”的原因。比如: 游女已婚、身份悬殊、游女贞洁、神人相隔之类 。说到底,还是跳不出“礼制”的范畴。

此外,倒是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此游女的行为不合礼制,成诗《汉广》实为劝诫周家子弟莫要“求思”;还有学者认为此游女是正在行三月“成妇之礼”的女子,因婚礼未成,故“不可求思”;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上古时代楚人特殊的族外抢婚习俗。

首先说游女不合礼制的解读 ,其主要依据是对“游”字的含义剖析。有学者指出,“游”字包含“淫逸”这个贬义义项。而且楚地自上而下信巫奉鬼,重淫祀,至唐代仍然如此。在婚恋上,即便到了汉朝时期,一些楚地民族依旧没有婚嫁礼法,男女交往仍带着远古朴素的色彩。

所以,对于重视礼教的周王朝子民来说,江汉流域的游女虽好,却仍然“不可求思”。这也正好体现了《毛诗序》中所说的“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换句话说,这种解释的立论根基是“无思犯礼”,属于预先设定好的礼制框架,这与前述古文经学家的解释思路基本一致。

其次说说周朝时期的“成妇之礼”、“留马、返马之礼”等婚俗与此诗的关系。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上古时代的贵族阶层结婚,有一种特殊的礼仪制度——成妇之礼。即贵族之女出嫁时,男方亲迎女方至男家后,不是立即举行婚礼同居,而是要教导三个月。教成之后,还要在祖庙举行祭告仪式,即“庙见之礼”,才算正式建立夫妻关系。

至于“留马、返马之礼”,则主要指男子迎娶女子时女方所乘车马的“留返”问题。彼时,女子出嫁,使用女家车马。到夫家后,女方将车马暂留男家。如婚姻礼成之后,夫家遣使将所留之马送返女家,仅留其车。

那这些婚俗跟《汉广》诗有什么关系呢?有学者认为,诗歌中的“游女”,就是指出嫁女,核心依据是诗句“之子于归”。这在《桃夭》篇中讲过,是女子出嫁的意思。女子所嫁的对象,就是《汉广》诗篇中的主人公。但他受限于三月“成妇之礼”,故而对游女“不可求思”。紧随其后的“言秣其马”、“言秣其驹”就是“留马、返马之礼”的写照。

从这个角度看,《汉广》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不再是自然的男女情爱,更在于男主人公严守礼法、无逾礼制的精神。 也就是说,并非“游女不可得”,而是要遵循礼制而为。这就与《关雎》诗的自然求偶转礼乐婚姻一脉相承了。不过说到底,这还是基于“礼制”框架下的拓展解读。

最后,结合楚地婚俗说一说其他观点。 根据清华简《楚居》记录的楚人先祖传说,楚地民族早期盛行过抢夺婚俗。比如楚人祖先季连与盘庚之女妣隹之间、穴熊和妣列之间成婚的故事。

因为《汉广》所述,与《楚居》中两位楚人先祖“循水求女”,最终与其成婚的情节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广》为此类“抢婚习俗”的遗风。不仅如此,《诗经》中的《蒹葭》篇,基本的“求女”情节也是如此。还有源自楚地的《楚辞》当中,也有多个“求女原型”,如《离骚》中的三次“求女”;《湘君》、《湘夫人》中的“求神”等等。如此这般,若说它们之间毫无联系,显然不可能。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汉广》诗产生于江汉流域,难免受到楚地族群记忆的影响,这种“求女原型”的反复出现,是楚地族群早期历史记忆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创造性地“再现”。

综上所述,对《汉广》诗歌的主题理解,关键在于确认“游女”的身份,并结合《汉广》诗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 但由于时间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很难对这些问题做出定论。不过,历来钻研《诗经》者无数,各有各的讲法才是常态,不应该拘泥于所谓定论。

我们学习《诗经》,研讨《诗经》,主动梳理各家说法,其根本目的也不是要得出个什么真理或标准来,而是要在这些浩繁的言论中,理解《诗经》的时代价值。

要知道, 即便是同一部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它不同的使命和价值。 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只要顺应时代浪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好。

——全文完——

汉广注音版与翻译及注释

汉广注音版与翻译及注释如下:

国(guó)风(fēng)周(zhōu)南(nán)汉(hàn)广(guǎng)

南(nán)有(yǒu)乔(qiáo)木(mù), 不(bù)可(kě)休(xiū)思(sī )。汉(hàn)有(yǒu)游(yóu)女(nǚ),不(bù)可(kě)求(qiú)思(sī)。汉(hàn)之(zhī)广(guǎng)矣(yǐ), 不(bù)可(kě)泳(yǒng)思(sī)。

江(jiāng)之(zhī)永(yǒng)矣(yǐ),不(bù)可(kě)方(fāng)思(sī)。翘翘(qiáo qiáo)错(cuò)薪(xīn),言(yán)刈(yì)其(qí)楚(chǔ)。之(zhī)子(zǐ)于(yú)归(guī), 言(yán)秣(mò)其(qí)马(mǎ)。

汉(hàn)有(yǒu)游(yóu)女(nǚ),不(bù)可(kě)求(qiú)思(sī)。汉(hàn)之(zhī)广(guǎng)矣(yǐ),不(bù)可(kě)泳(yǒng)思(sī)。翘翘(qiáo qiáo)错(cuò)薪(xīn),言(yán)刈(yì)其(qí)蒌(lóu)。

之(zhī)子(zǐ)于(yú)归(guī), 言(yán)秣(mò)其(qí)驹(jū)。汉(hàn)有(yǒu)游(yóu)女(nǚ),不(bù)可(kě)求(qiú)思(sī)。汉(hàn)之(zhī)广(guǎng)矣(yǐ),不(bù)可(kě)泳(yǒng)思(sī)。

翻译: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

①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众也,秀起之貌。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

⑦秣(mò):喂马。

⑧蒌(lóu):草名,即蒌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暂无记录